新闻中心综合新闻详细

周圣涛:“厚积薄发 绝顶为峰”
——“学霸”医学生到学术新星

13年前,一位未满18周岁的年轻人接到四川大学八年制医学本硕博连读的入学通知书。那时候他不敢料想,1987年出生的他,今天已经成为学校华西第二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2013年,他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那一年他才26岁。2017年,他又因为在学术、品德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获得 “四川大学·唐立新优秀学者奖”。他的导师、同事、学生都用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评价他。而他用“厚积薄发,绝顶为峰”时常勉励自己。

“学霸”医学生之路

还未谋面时,记者想象周圣涛一定是一位老成的学者相,见到他的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和身边的同龄人没有什么两样。阳光、热情、善解人意,这是接触他的人都会提到的词。2005年,周圣涛选择了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本硕博连读,那时候他还未满18周岁。记者问他,为何选择医学这条外人看似艰辛的道路寻梦?他幽默、不失风趣地和记者说:“我当时看到能用八年的时间就能把本、硕、博三个学位全部拿下来,确实蛮酷的,因为对我来讲是新鲜事物,所以想尝试和挑战一下”,再加上自己对医生这个职业崇高的敬意,自己还是挺向往的。

“一入医门深似海”,选择很容易,过程的艰辛其实只有自己知道。他从小学业优异,上了大学继续延续“学霸”的表现。2012年,博士还未毕业,作为一名八年制妇产科博士研究生,他已经以第一作者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篇,审稿SCI论文8篇,参编学术专著3部,多次获得国家及校级奖学金,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特等奖。

在他的同事、同是重庆人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代莉眼中,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同事很关心,为人善良、热心,是个很不错的人。让代莉印象深刻的还有:他是个学霸性的人物,做什么事情都很牛,都很厉害。比方说,做科研、写文章方面很厉害,情商和智商都很高,他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如沐春风。

在他的导师赵霞教授的眼中,他是一位非常有上进心,非常优秀、积极、勤奋、阳光的人。另外给她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学生,大三选择导师的时候主动找到我要求做他的导师。八年制的学生一般是第五年才去和老师接洽,他比一般的学生提前了两年,决定自己的导师,和导师进行交流。并且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与到老师的实验室工作中,参与研究工作。因为付出很多,所以自身的收获也很多。赵霞老师说,求学期间在年级里面周圣涛是最优秀的,发表的论文也是最多的。

2012年周圣涛曾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做过《大医精诚 我的医学生之路》的讲座。周圣涛在讲座中展示的丰富学习经验给在场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的硕士生在聆听讲座后说:“跟他相比,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太多,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

2013年,周圣涛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那一年他26岁。“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共同设立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这项基金是按照邓小平同志遗愿设立的。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面向全日制在校学生个人设奖,基金主要奖励在校大、中、小学生,每年奖励100人左右。四川省当时推荐了几个名额,主要看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这一方面,另外还包括品德和学习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周圣涛说:“当时很幸运能够成为10名登台领奖人之一”。从时任国家领导同志手中接过获奖荣誉时,记者问他当时是什么感受,周圣涛回答得很平静:“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激励,能让自己更好地投身于学术、科研和创新。”

2008年到今天,十年的时间,他已经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了20SCI2017年,他又因为在学术、品德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获得2017年“四川大学·唐立新优秀学者奖”。“Zhou Lab”实验室团队成员沈秋红说:“来这儿大约半年,在我的接触中,周老师很负责,人很好,每次上临床后,都会在业余的时间,关心我们实验组的实验情况。实验停滞不前的时候,他也会关心,不会让你放松。来这儿半年,我从来没有见过周老师发脾气。他对自己的学生很好,另外他的科研能力特别强,可以通过一篇文章,延伸到很多方向,比如说这个课题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换一种思路,换一个方向,在另外一个方向取得成功。”作为科研小组最核心的成员,周圣涛往往率先提出课题,进行科研方面的指导,科研小组也由最初的两三个成员,发展到现在比较固定的六七个成员。

2017年年末的时候这个实验小组正式命名“Zhou Lab”实验室,得到了川大和医院的大力支持。沈秋红还说:“周老师在生活中也是非常热心的,经常请实验室的人员吃饭。我们每逢过节的时候都会聚餐,今年暑假还打算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记者了解到这个科研小组的团队成员多是在读硕士和博士。在采访中,实验组成员中也有一位来自香港城市大学交流的博士生。问他论文高产的原因,他说一是靠持之以恒,二是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平时都在交流,并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科室以及医院支持的结果”,周圣涛说。

目前他担任世界人类蛋白组计划组织(HUPO)评奖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人类蛋白组计划组织(HUPO)肿瘤蛋白质组学计划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美国质谱学协会会员、美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协会会员、美国肿瘤研究协会会员。正是在学术上的披荆斩棘,30出头的他收获了很多头衔。记者问,在上面众多头衔中,您最看重哪个?周圣涛说是两个HUPO项目,他对记者说,目前这两个是蛋白质领域最顶级、世界级的一个机构。付出终会获得回报,今年又传来一个好消息,周圣涛团队于2018316日在生物领域顶级期刊Genome Biology(影响因子11.9)上在线发表了题The RNA binding protein SORBS2 suppresses me-x-tastatic colonization of ovarian cancer by stabilizing tumor-suppressive immunomodulatory transcrip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RNA结合蛋白在卵巢肿瘤转移中的重要生物学作用,为临床肿瘤患者发展新型诊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一直伴随着周圣涛的整个学生和学术生涯。“选择这个方向,是因为妇科性肿瘤是我专业之一,定在妇科,也希望自己能做好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研究。另外,我们医院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科研环境和很好的人才、临床样本等,这些都是出优质成果的前提条件”。周老师还提到,自己选择这一方向也是深受导师的影响,算是耳濡目染。他的导师赵霞教授这样评价他:“周圣涛并没有因为学术研究耽搁了临床工作,他的临床工作开展得也十分优秀。在他这个年纪,做住院总是比较靠前的”。赵霞叮嘱周圣涛,要不断保持勤奋上进的精神,做年轻医生的表率,多为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学科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从初一开始喜欢英语,十几年来,如今仍然坚持着英语的学习。周老师又提到了兴趣,正是因为此,他曾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特等奖。3月底还要参加一个世界级的学术性会议,报告是全英文的,”周圣涛说。记者问,这一路走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支撑自己的是什么?周圣涛用简洁的话回答:一是靠兴趣,二是对这个行业的热爱。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周圣涛没有辜负导师的重托,如今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已经成为华西第二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他对记者说:“科研终究是为临床服务的”。是的,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能看到众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转化成治病救人的经典案例。而他的团队成员沈秋红很诚恳地让记者转达给周老师:“我们小组所有成员都相信您,相信您可以走得越来越好,带领我们也能走得越来越好”。因为在外人看来,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科研小组,已经非常优秀,很多人都想能加入进来。

许多人都看到过医生拿起手术刀的一面,看到过他们做科研的一面,但一定觉得他们的业余时间很乏味,因为他们太忙了。周圣涛坦言,自己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到重庆老家了。每次都是把父母接到成都过年。其实,周老师把紧凑的业余时间安排得很合理,除了喜欢看医学类的科普书籍,他还喜欢听音乐,各种类型的音乐,甚至包括摇滚。有人觉得很多学霸都是大脑发达,四肢简单。但用他的同事代莉老师的话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他是做什么都很牛的人。记者了解到,周老师还十分喜欢打乒乓球。

采访不到半个小时,期间周老师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因为他太忙了。临近采访结束,记者问他自己怎么评价自己?他说他是一个比较温和,比较喜欢交朋友的人,紧急情况下自己也难免急躁,他说自己还要修炼。其实,他说的这种“急躁”多半是因为工作,这和他的严谨是分不开的。(文中图片:周圣涛本人提供;撰稿:宣传统战部 吴玉川)。

  • 华西第二医院服务号

  • 华西第二医院订阅号

  • 华西第二医院微博

  • 华西第二医院抖音

  •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