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曾力楠教授、张伶俐教授与全球循证医学概念提出者、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Gordon Guyatt教授联合牵头,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 BMJ(影响因子93.7)刊发“Core GRADE 2: choosing the target of certainty rating and assessing imprecision”。
GRADE证据质量评价体系自2004年发表后,被世界卫生组织、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AMA、UptoDate等全球120多个权威机构/组织采纳,成为全球临床指南制定及卫生技术评估中证据质量评价的权威方法。然而,随着GRADE体系日趋复杂、方法过于繁琐,阻碍了其进一步推广使用。针对这一问题,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研究者在GRADE体系基础上,联合制定Core GRADE体系,进一步凝练与更新了证据质量评价的核心方法,形成方法学标准7篇。Core GRADE体系将有效引导全球临床指南制定与卫生技术评估中对证据质量的科学评价。
本文为Core GRADE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全面阐述了证据质量评价的首要步骤——判定证据质量评价目标——的核心方法,即基于效应量点估计值与决策阈值的相关关系,判定证据质量评价目标。本文也提出了证据不精确性的定量评价方法,即当效应量估计值的置信区间跨越决策阈值时,需因证据不精确性而降低证据质量等级。当证据体样本量未达到最优信息量时,也需考虑降低证据质量等级。曾力楠教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张伶俐教授为合作作者,Gordon Guyatt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
我院在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领域的持续创新成果,极大提升了医院在指南与标准制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卫生决策提供了更为高效、可信的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https://www.bmj.com/content/389/bmj-2024-081904
本文国内研究者曾力楠教授。主任药师、教授、博导,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本文国内研究者张伶俐教授。主任药师、教授、博导,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循证药学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