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度“见微知著·善小大成”图文作品评展活动中,检验科继连续三年蝉联团体一等奖后,再次斩获团体一等奖。本次评展“暖心系列”共设10个奖项,检验科一举包揽前八名,充分展现了科室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团队风采。
作为医院行风建设的品牌活动,本次活动以“微作品”传递“大爱心”,聚焦医患和谐、医护合作与医务互助的温暖瞬间,展现了我院良好的精神风貌。医学检验科党团支部精心组织,全科共投递16份作品。其中,李青、龙文英的作品《黑夜微光》荣获一等奖;邺琳玲、叶萍的《她的战场》及邺琳玲的《奉献》荣获二等奖;《从血库深夜剪影,窥见生命守护的重量》《有仪式感的下班》《杰作》《传递》等4件作品获三等奖;《采血室一隅:抽血中的信任与陪伴》获优秀奖。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检验科老师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服务温度,生动诠释了医院行风文化建设的正能量,最终助力科室再次摘得团体一等奖。
未来,检验科将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弘扬行风正气,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检验力量。

科室荣获团体一等奖

检验科包揽“暖心系列”图文作品前八名


李青、龙文英老师作品《黑夜微光》荣获一等奖
作品简介:夜班时分,医学检验岗的她,于光影交错间专注解析细胞奥秘。以专业为急诊诊疗筑牢根基,虽未直面患者,却凭精准探索,与临床携手,在漫漫长夜为妇女儿童健康,点亮医学守护之光,直至黎明破晓。


邺琳玲、叶萍老师作品《她的战场》荣获二等奖
作品简介:她的战场,不是无影灯下争分夺秒的手术刀;不是抢救室里此起彼伏的监护仪;也不是ICU里彻夜不眠的灯光。她只是实验室里一个静谧无声的身影,不停重复着配血发血的工作。她专注的研究着血液中的奥秘,她以“血液”为武器,在看不见的硝烟中默默守护着患者的安危。她的战场里听不见命悬一线的呐喊,看不到绝处逢生的喜悦,而她的存在,却用专业与温情搭建起生命的桥梁。


邺琳玲老师作品《奉献》荣获二等奖
作品简介:雨露奉献给海洋,诗歌奉献给远方,星光奉献给长夜,年轮奉献给岁月。我将此生奉献给你,我热爱的医学事业。”
今天是陈岚老师在医学检验科工作的最后一天,明天她将光荣地退休。寒来暑往,她把理想寄托在这台显微镜上,扫描过血小板的聚集,抓住过藏匿血液的寄生虫,也揪住白血病细胞不放。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她倾注了毕生心血,用自己的力量为临床诊断找到蛛丝马迹;把自己的宝贵经验无私传授给后辈。正是有着像陈岚老师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检验人,燃烧着自己的生命,才照亮了医学事业前进的道路。


蒋函、叶萍老师作品《从血库深夜剪影,窥见生命守护的重量》荣获三等奖
作品简介:夜色漫染血库实验室,仪器散发幽蓝微光。她静坐案前,口罩掩面,专注于数据与记录。在这一方天地,血液检验的严谨流程有序推进,每一次操作、每一笔标注,都关乎生命续航的希望,静谧中,是血库人守护生命火种的执着坚守。


故事简介:陈岚老师从事检验工作32年,她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检验一线,不仅培养了一批批业务骨干,更为医院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她身上体现的“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值得每一位青年医务工作者传承。5月31日是陈岚老师最后一天在华西二院医学检验科上班,爱戴她的同事后辈们,自发地为她举行了一次有仪式感的下班告别。


夏克尔扎提.肖哈拉提作品《杰作》荣获三等奖
故事简介:他话很少。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我知道,靛蓝的工服是他的标识,扫地机的嗡鸣是他的语言,锃亮的地板是他的杰作。我很佩服他,因为再细微的污渍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杨秋霞、段佳欣作品《传递》荣获三等奖
故事简介:蓝衣在洁净配液区,分装反应液,轻放入传递窗;双门互锁隔绝污染,单向传递确保安全;白衣于标本制备区,静候对窗闭,门启后稳取出。一方窗,两重界——隔绝的是潜在污染,传递的是精准数据;无声的协作在分区屏障间流转,铸就每一份标本的可靠结果。


谭希作品《采血室一隅:抽血中的信任与陪伴》荣获优秀奖
故事简介:在采血室内,医技采血人员的专业和家长的陪伴给予了患者儿童的信任,使得患者儿童勇敢地完成了这次“小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