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等国家安全相关法律,在新型肺炎疫情期间,我院加大公共卫生安全宣传力度,为不同类型患者提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注意事项及就诊建议。
(一)孕妇
1.要不要推迟产检?
是否能够推迟产检,不同的孕妇由于个体情况差异答案不同:
1)如果是高危妊娠的孕妇,建议最好还是遵医嘱定期产检,因为高危妊娠孕妇孕期随时可能出现病情的变化,进而可能危及母儿安全;
2)对于妊娠风险相对较低的孕妇,早孕期及中孕期是可以适度延长产检时间的。
平时一般情况下,妊娠28周以前需要每4周进行一次产检,妊娠28-36周需要每2周进行一次产检,36周以后需要每周进行一次产检。
新冠流行特殊时期,特别是孕周比较小的孕妇可以适当延长检查间隔,但是记得不要错过一些重要的检查时间,比如11-14周的NT检查,妊娠20-24周的胎儿系统彩超、胎儿心脏彩超,以及一些重要的产前诊断筛查(如早期唐氏筛查、中期唐氏筛查、无创DNA筛查)等等,因为孕周一旦错过,这些检查就不能补做了,而且这部分检查是相对较难预约的。
而在妊娠晚期,由于孕妇可能随时面临分娩胎儿,且很多产科疾病发病的高发时期也在妊娠晚期,因此还需继续坚持产检,并且做好在家中的自我监测,孕晚期如果孕妈妈出现了胎动异常,腹痛,阴道流血、流液,头晕,眼花等异常情况,需要积极就诊。
2.新冠肺炎对胎儿有没有影响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信息证实新型会不会母胎传播,妊娠期新型感染是否对胚胎组织有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核实研究。广大孕妈妈要做的就是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感染。
3.有呼吸道症状时什么时候去看医生
由于孕产妇的特殊生理特点,孕产妇是罹患重症流感、重症肺炎以及新型感染等疾病的高危人群,病情轻重个体间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妊娠中期、后期发生重症感染的几率高于妊娠早期。
因此,作为特殊人群,如果孕妇有密切接触史及可疑症状时可以考虑积极就诊,可疑症状包括:舌下体温超过37.3℃和或伴有咳嗽、乏力、呼吸短促、胸闷、腹泻等。此外,孕妇就诊时建议做好防护措施,优先至就近社区医院、或发热门诊进行初步筛查,避免扎堆交叉感染。
4.孕期如何诊断新型感染
当孕妈妈有密切接触史时,感染新型的可能性就显著增加。密切接触史是指14天内到过疫区或14天内接触过来自疫区的的疑似病例,或是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聚集性发病等等。如果没有密切接触史的孕妈妈可以不用太过紧张。
由于秋冬季节是普通感冒、各种流感等疾病的高发期,而且这些疾病的症状类似,都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乏力等症状,而且有的患者可以同时患有流感、支原体肺炎及新型感染等,因此仅通过症状是不足以判断是否是新型感染的。
因而,当有密切接触史的孕产妇出现了以下这些表现时,新型感染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如:发热,胸部CT改变,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等,目前确诊仍需要核酸检测。
5.家庭生活方式自我关注
新型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也存在感染的可能性。
因此,要做好家中物品、地面的消毒,一般使用普通的含氯消毒液即可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同时要注意我们的手机、门把手、电梯安键等这些大家会频繁徒手接触物品的消毒。
一定需要去医院就诊的时候,孕妈妈需要佩戴好防护效果好的医用级别以上的口罩,可以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湿巾,可以佩戴眼镜。回家后,注意及时换下外出鞋,将外出衣物挂在通风处,并且认真洗手。
(二)相关症状患儿
如果孩子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发热等症状,怎么知道是不是感染了2019-nCoV?
新型感染是传染病,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也就是说,首先要有接触传染源的可能。传染源包括:患者、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患者一般都在医疗机构治疗,而潜伏期的感染者没有症状,更危险。
1.排查传染源
1)可以排查一下周围的可能接触到的人,近期有没有去过疾病流行区或从疾病流行区回来;
2)排查近期有没有旅行,例如乘坐飞机、高铁、长途大巴等。
如果以上都没有,感染的危险就比较小。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以及要带口罩出门和勤洗手的原因。
2.就诊建议
冬春季本来就是儿童呼吸道疾病最高发的季节,如果孩子确实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发热等症状,也不用过于紧张马上去医院,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咳嗽轻微,间断发热且体温低热(38度以下),都可以暂时在家护理,多喝水、多休息、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用一点对症的感冒药,并监测体温和病情变化。
如果孩子出现高热(38.5以上)且持续不退、精神状态欠佳、频繁咳嗽或呼吸不畅时,家长也不要因为害怕“去医院会感染新型”而耽误孩子的诊治。
(三)其他常见慢性疾病患儿
1、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患儿,复诊患者专科随访时间建议为3个月,需要来医院就诊并甲状腺查体,抽血化验血甲状腺功能,必要时完善超声检查,以便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药物剂量。疫情期间必须坚持药物治疗,注意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儿饮食应富含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注意休息。患者不要因为疫情自行停药,否则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2、矮小症相关疾病 生长障碍疾病如生长激素缺乏症、小于胎龄儿及特发性矮身材等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的患儿,专科随访时间建议为3-4个月,应当及时带患儿来医院测量身高,检验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尿常规等水平及骨龄等相关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疫情防控时期,居家期间仍需坚持每日生长激素皮下注射治疗,准确自测身高体重,合理膳食,规律生活作息、加强体育锻炼(如跳绳、跑步等),预防多食少动导致的体重增加过快。特别提示,如果药物缺乏,必须要及时配药,不能停药,否则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3、性发育相关疾病 中枢性性早熟,青春发育过早及性腺功能减退等疾病患儿,专科随访时间建议为3个月,根据性激素水平,性腺发育情况、结合骨龄及子宫卵巢超声,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疫情期间,建议科学合理膳食,规律作息,加强锻炼,防“疫”不妨“炼”,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如抑那通、达菲林及贝依等)治疗者,根据疗程,需注射时,建议做好个人防护,就近医院注射。特殊时期,居家期间仍需坚持每28天一次的注射治疗,准确自测身高体重,合理膳食,规律生活作息、加强体育锻炼(如跳绳、跑步等),预防多食少动导致的体重增加过快。特别提示,如果药物缺乏,必须要及时配药,不能随意停药,否则会引起性早熟反弹,影响疗效,停药必须经过医生判断。
4、肾上腺疾病 肾上腺疾病患儿,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专科随访时间建议为3-4个月,根据身高增长水平,骨龄进展、血压情况、ACTH、17-羟孕酮、睾酮、雄烯二酮、电解质及肾素水平等评估治疗,必要时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特殊时期,仍需坚持药物治疗,科学测量身高,规律生活,保证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同时注意加强防护,避免感染;加强锻炼,避免肥胖。若出现肾上腺危象,如血压过低、虚弱、厌食、恶心或呕吐、发热、嗜睡、意识不清及反应差等表现,应当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随访期间,需要准确自测身高体重,合理膳食,规律生活作息、加强体育锻炼(如跳绳、跑步等),预防多食少动导致的体重增加过快。如发现生长速度明显加快(通常4-10岁儿童正常平均每个月长高0.5cm),需要及时来医院抽血复查,调整药物剂量。
5、糖尿病 糖代谢疾病患儿,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新生儿糖尿病,专科随访时间建议为3个月,检验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评估治疗。疫情期间,儿童糖尿病的管理,仍需坚持“5架马车”治疗方案,不能松懈。即包括药物治疗、血糖监测、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及患者和家庭教育。同时,需注意避免感染,当伴有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症状,如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嗜睡犯困,或腹痛、腹泻、呕吐、腹胀等急腹症症状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6、遗传代谢性疾病 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如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及糖原贮积病等,专科随访时间建议为3-6个月。疫情期间仍需坚持药物治疗,注意规律作息,科学合理膳食,保证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同时注意加强防护,避免感染发热,部分遗传代谢性疾病遵循日常饮食控制。如出现反应差、呼吸困难、发绀、抽搐、意识不清、嗜睡及四肢肌张力下降等急性发作的情况,必须及时就近医院就诊并进行急诊处理。
7、癫痫 该疾病就医过程漫长,一般来说,要维持治疗2-3年,才能考虑停药;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治疗。如果在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的控制下,目前患儿病情控制良好,没有发作,就应该维持原来的治疗方案,不要轻易地减药、加药或调整治疗方案。如果目前患儿的病情没有完全控制,但发作频率低、症状轻,不威胁生命,也不要急于去大医院聚集求医,尽量通过网络、电话找原来看病的医生咨询问诊。如果患儿发作频繁,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建议先到当地医院就诊。
8、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免疫力低,尤其是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做好居家保护性隔离,建议住单间,戴口罩,室内通风,条件许可每天早晚分别用含氯消毒剂和紫外线各清洁消毒一次,杀灭停留在物品表面的病毒。患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沐浴或擦身,更换内衣和贴身衣服。患者尽量不要外出,如实在有必要外出,外出时严格佩戴口罩,尽可能与他人保持距离,至少1米。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患者应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可随身携带免洗消毒液,尽量少触摸公共物品,尽量避免手接触口、眼、鼻。严格按出院医嘱服用药物,不要随意地增加或减少药量,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服用的维甲酸。合并有基础病的患者,需要按医嘱服用降压药或糖尿病的药。
9、肾病 多数肾脏病患儿自身免疫能力较差,平时就容易感冒发热。疫情期间肾病患儿应按时、按量服药,不要因为疫情担心药不够,就减量服用;也不能盲目加量,以免加大副作用或引起药物中毒。患儿家属可通过网络问诊方式与医生保持沟通,做好患儿疾病的监测、疗效的判定并保持治疗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可以减少到医院的就诊次数。患儿如尿中突然出现大量泡沫,尿颜色、性状及尿量的改变,颜面部出现水肿,饮食减少,乏力、发热等,应到医院复诊。并且需关注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心悸、乏力等不适症状,若出现需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