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新生儿(约有80%)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为什么新生宝宝的皮肤容易黄呢?是因为他/她们血液里面有一种叫胆红素的成分增多引起的。其中一部分母乳喂养的宝宝黄疸程度较生理性黄疸重,消退时间也较长,但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大便色黄,尿色不深,生长发育不受影响,称为母乳性黄疸。我们知道母乳是宝宝最天然、最安全的食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纯母乳喂养六个月,如果宝宝出现黄疸,如何判断是不是母乳性黄疸?为什么会发生母乳性黄疸?需不需要暂停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期间能否进行疫苗接种?宝宝家长又该如何观察和处理呢?接下来我们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困扰新手妈妈们的问题。
1、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在健康的母乳喂养新生儿中,黄疸可持续到生后2-3个月,即黄疸可延续到体重增加良好之后。需要和另一类与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摄入不佳性黄疸”相区分,即黄疸发生于生后第1周,伴随持续的体重下降,也叫饥饿性黄疸。这类黄疸类型与生后早期母亲奶量少,宝宝的无效吸吮,能量摄入不足,相对饥饿导致血胆红素水平增加有关。
2、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目前引起母乳性黄疸的确切机理还不清楚。宝宝的黄疸是因为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增高引起,而母乳性黄疸可能和胆红素是否随宝宝大便脂肪一起排出或者被肠道重新吸收入血(肠肝循环)有关。乳汁中的一些特殊成分比如细胞因子、胆固醇、微生物以及宝宝的促进胆汁排泄相关转移酶的基因不同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母乳性黄疸发生。
1)最明显的是宝宝肤色、眼白偏黄。不过母乳性黄疸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少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2)宝宝除黄疸外身体情况良好,吃奶好(清醒喂养次数>8-12次/天)、大小便正常(大便黄色≥8次/天,小便黄色或无色≥8次/天)、体重增长好(≥30克/天)。
4、发生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对于刚分娩宝宝的新妈妈们来说,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常常会使她们感到不安和担忧。那么,如果出现母乳性黄疸该怎么办呢?
1)宝宝在母乳喂养期间皮肤、眼白偏黄,但其他情况良好,宝爸宝妈们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定期监测黄疸水平,现不主张暂停母乳喂养观察是否黄疸会减轻或消退。如果医生告知宝宝的黄疸水平不需要干预,则继续母乳喂养。如果超过光疗干预标准,则宝宝需要在医院接受蓝光治疗,但也不需暂停母乳喂养,除非母乳不足,可用捐赠母乳或配方奶补充。
2)对于需要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的宝宝,或不能实施光疗等特殊情况,可暂停母乳喂养,在这期间,建议宝妈使用吸奶器或手法排奶,以保持乳汁分泌,确保后续重新哺喂时顺利的继续母乳喂养,否则奶量不足易导致黄疸加重反弹。通常随着月龄增长,母乳性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不会带来影响,所以妈妈们不必过于担心。
3)但是,如果母乳喂养宝宝出现的黄疸持续超过3周,结合实际情况,可行一次完整的血清胆红素检查,还需要排除一些其他引起黄疸延迟消退的疾病,比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超过1个月的黄疸还需要与黄疸相关的综合征鉴别。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如果宝宝大便颜色偏浅呈陶土样便,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查血检查;评估有无胆汁淤积,警惕先天性胆道闭锁等胆汁淤积性黄疸可能,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5、如何避免或减轻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生黄疸
1)母乳是所有新生儿宝宝最安全最优化的食品,没有之一!我们鼓励妈妈尽早启动母乳喂养,即使是剖宫产妈妈,也建议产后第1小时内开始进行母乳喂养。
2)鼓励频繁地进行纯母乳喂养,8-12次/天。
3)指导妈妈们早期识别宝宝饥饿信号,不要等到嗷嗷大哭时才开始哺乳,通常2-3小时哺乳一次。
4)需要向医生了解妈妈或宝宝是否有使新生儿发生黄疸的高危因素,比如妈妈血型为Rh阴性血、O型血,宝宝是早产儿,出生体重低,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病等。对这部分人群需要严密监测黄疸水平及相应实验室检查。
6、母乳性黄疸能否接种疫苗?
1)新生儿期以及婴儿期是宝宝们接种疫苗的密集年龄段,母乳性黄疸的宝宝能否常规接种疫苗?这是一个让很多宝妈甚至部分社区医务人员感到困惑的问题。
2)国内外权威机构及科学研究指出,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的婴儿,若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并发症,并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可按实际月龄及常规程序接种疫苗。
最后,由于我们肉眼无法准确判断宝宝的血中胆红素水平,更无法判断是哪一种胆红素引起的黄疸,因此,如果黄疸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还是建议家长们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黄疸水平,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